对一些Instagram从图片发布到聊天工具的蜕变和怎样更换微博聊天气泡这样的热门话题,想必很多人想知道的,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编者简介与经常被诟病的Facebook不同,Instagram是一款差评几乎为零的应用。其创始人希望将其打造成互联网上的乌托邦,而从产品的留存率来看,这个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Instagram正在转型为聊天工具。本文笔者就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根据AppAnnie的数据,Instagram在全不知不觉中已经拥有超过10亿的MAU,这意味着全有超过1/7的人每月都会打开Instagram。这个数字接近其母公司Facebook的1/1。2.
与经常因隐私和推荐算法等原因受到批评的Facebook不同,Instagram是一款差评几乎为零的应用。在讲述Instagram从诞生到被Facebook收购再到击败Snapchat的故事的《NoFilter》一书中,Instagram创始人KevinSystrom对Instagram的愿景是创建一个互联网上的乌托邦。
与Facebook所有增长驱动的产品理念相比,Instagram更注重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例如,在Instagram上,没有类似Twitter的转发功能,因为Systrom认为Instagram是用来记录用户生活中的高光时刻,不希望用户的个人资料被大量转发淹没。
另一个有趣的数字是,在全许多国家,Instagram的留存率非常好,远高于Facebook和TikTok。
超高的用户留存率背后的原因,除了优秀的产品设计和UGC内容之外,还在于Instagram正在慢慢从图片发布工具向聊天工具转型。
微信一开始只是一个纯粹的聊天工具,后来的版本才增加了图文并茂的朋友圈。另一方面,Instagram却走了相反的道路。它最初是作为图片发布开始的,现在不断强化聊天功能。两者正在慢慢融合。
1.探索INS聊天模块
1入口及流量分布
判断一个功能在整个产品中的地位,只要看它的入口和流量分布就可以了。在Instagram上,聊天被放置在非常干净的主页的右上角。
Feed绝对是Instagram上PV最高的页面,而且这个页面非常干净。除了Feed和Story之外,没有任何干扰,这使得聊天按钮能够充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不仅如此,聊天页面还可以从首页向左滑动直接进入,大大缩短了路径。
当然,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为了进一步提高聊天的使用率,ins将Story评论与聊天结合起来。用户在好友的Story下发表评论,评论的内容将作为聊天内容直接进入对话,完美融合了Story。用户被引导至聊天,这也极大促进了好友之间的互动。
在聊天页面中,在线用户将有一个突出显示的头像框、一个在线绿点和一个在线文字提示。这种突出显示的头像框类似于故事上的突出显示效果,具有强烈的号召性用语。这么多提醒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多社交,多对话。
2聊天模块
与微信聊天界面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界面中分散注意力的内容较少。
一方面,Instagram只显示对方的个人资料照片,而不显示您自己的照片。这其实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场景。我们看着对方的脸说话,没有镜子让我们同时看到自己。
另一方面,时间线信息也会隐藏,直到您向左滑动才能显示它。只有跨度较长的聊天才会显示时间,减少信息干扰,减少社交焦虑。在微信上,如果对方回复很快,而我回复很慢,而且回复后还显示时间,我总是会感到着急。ins的这种设计,其实可以减弱回复速度带来的社交压力。
3聊天背景
让我惊讶的一个功能就是聊天背景的设置。聊天气泡和背景样式可以调整。不仅如此,我和朋友惊讶地发现这个设置居然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如果我把气泡改成,对方看到的气泡也会同时变黄。这是多么浪漫的一个特点啊。
语音聊天在语音聊天方面也有很多出色的设计。例如,当您按住语音按钮时,其上方会出现一个锁定按钮。将手拖到锁定按钮后,您可以松开手说话,而无需一直按住语音按钮。非常适合长时间演讲使用。
4干净提现
与微信的撤回会留下“xxx撤回消息”的痕迹不同,Instagram的撤回完全无痕,这可以体现Instagram聊天中“无压力”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记录的真实性。性也需要退居次要位置。
5阅后即刻
Instagram不仅借鉴了Snapchat的Story,还将其融入到聊天中。
在聊天框中向上滑动将进入读后刻录模式。在此模式下,离开对话后所有对话内容都会消失。聊天时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只能查看一次,浏览后无法再次打开。在聊天过程中,任何截图都会明确显示在对话历史记录中。见下文
阅后即焚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社交压力,让用户更大胆地分享和交流。同时也符合真实场景的映射。在真实的聊天中,不会保留任何信息。
普通模式下,图片和视频还可以通过“只能查看一次”、“允许查看”、“保持对话”三种模式进行分享。
2.无压力社交的未来
《无滤镜》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即使在产品团队的很多人呼吁之后,KevinSystrom本人仍然拒绝在Instagram上添加Story功能。
在斯特罗姆眼中,Instagram是关于生活的亮点,而不是一些杂乱无意义的视频或24小时内就会过时的图片。直到有一天,Systrom参加了一场名人云集的聚会,亲眼目睹名人们一边放松一边用Snapchat记录整个聚会,并将未经编辑的视频直接上传,她才意识到Story功能的必要性。
24小时内消失的故事、无法重复查看的图片和视频、无痕退出、阅后即焚模式,这些特点都表明“无压力社交”正在成为Instagram下一阶段的重点。大洋彼岸,微信在新版本中悄然取消了Story类视频动态功能,大力推广视频号,吹响了进军公域流量的号角。
在中国,微信的视频更新和微博的微博故事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这是因为中国用户对无压力社交的需求不强烈吗?还是入口和流道倾斜不当造成的?
张小龙在2020年微信公开课上表示,视频动态的使用率没有达到预期,但没有提及视频动态隐藏的发现页滑动入口,以及非常不明显的气泡提醒导致交互困难。恐怕没有人能指望一款社交功能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良好的数据性能。
微信公开课中提到的另一个数字是,有2亿人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这些用户正在使用“3天可见”功能作为消失功能的阉割版本。但这又引发了另一种矛盾。作为单一载体,朋友圈同时肩负着“用户自我呈现”和“无压力分享”两大责任,但这是目前朋友圈形式所无法实现的。通过将朋友圈设置为可见3天,用户放弃了使用朋友圈作为生活中高光时刻的外部展示的功能;如果用户打开朋友圈时间,发布更新就会变得偷偷摸摸,或者需要定期清理和维护自己。朋友圈。如果用户对“精时刻自我展示”和“无压力分享”都有强烈需求,而朋友圈无法同时满足两者,他们会选择用朋友圈作为其中之一的实现,而不是另一个。用户的需求是通过其他实现的。
对于视频动态的未竟事业,微信把希望寄托在了80年代新增的“状态”功能上。但现阶段形式有限、互动弱、“地位”沟通深入,很难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看到大解决方案。希望在社会题上。
那么,2021年,中国版Snapchat还有机会吗?
作者原住民,微信公众号原住民自习室
本文最初由原住民发表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不允许未经授权的使用。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解关于Instagram从图片发布到聊天工具的蜕变和怎样更换微博聊天气泡相关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