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馈,谈谈反馈设计怎么做

 admin   2025-08-20 03:25   24 人阅读  0 条评论

小伙伴应该都想知道谈谈反馈设计怎么做和信息反馈一些这样的话题,接下来让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谈谈反馈设计怎么做的题。

本文是作者在负责微众银行App设计规范时对“反馈设计”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反馈设计以及反馈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这是我在负责微众银行App的一些交互规范时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思考了规范定义的一些题……后来延伸到思考“反馈设计”,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提到的反馈设计主要是针对App渠道的。在实际设计中,反馈渠道不仅是App,还包括短信、电话、邮件、微信公众号等渠道。

1.什么是反馈设计?

用户在日常使用App操作各个流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信息反馈,比如进度条指示、购买确认信息、填写错误提示、购物车添加动画等,这些都属于信息反馈。信息反馈的目的是告知用户其操作结果以及系统的变化。换句话说,让用户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从交互类型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反馈信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模态反馈,一种是模态反馈。

非模态反馈是以最小的干扰向用户传达信息反馈。

模态反馈强调反馈信息的重要性,通常带有可操作的选项。

两种类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反馈信息是否会中断当前的操作流程”。

2、如何设计好反馈

对于反馈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确定合适的模式、设计明确的内容、及时告知用户。它们相互作用影响反馈设计解决方案的体验,因此单独考虑其中之一并不合适,需要进行全局权衡。

第一步确定合适的模式

在反馈设计中,反馈信息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传达给用户。让用户知道发生了什么。前面简单介绍了非模态反馈和模型反馈两种类型。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式。

对于大多数反馈场景,用户在获取反馈信息时,需要尽量减少对流程操作的影响,避免为了获取反馈信息而中断操作流程。因此,利用非模态反馈可以有效引导用户正确完成流程;

例如在按钮的反馈设计中,当不允许操作时,将按钮变灰比使用模态对话框告知用户反馈解决方案更加友好,因为模态对话框会打断当前用户的操作。流程还可以阻止出现的题。

总的来说,非模态反馈的优点是不会打断用户的操作。缺点是用户容易忽略反馈内容,注意力不够集中;同时,某些情况下存在异步验证数据,无法使用非模态反馈来显示。

相反,模态反馈更常用于需要加强通知内容的场景。例如,一些重大公告的通知往往会在首页自动弹出信息。首先是要有效传达信息内容,其次有的是受到行业法规的。

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来选择最合适的反馈方式

a获取过程反馈信息获取是同步还是异步?

当能够同步获得反馈信息时,考虑非模态反馈。特别是对于异常信息的反馈,能够提前反馈给用户的信息不应该等到用户完成操作才最终将异常情况反馈给用户。

b反馈类型是对流程中某个要素的结果进行反馈,还是对流程的最终结果进行反馈?

当反馈内容针对任务流程的某个要素时,优先考虑非模态反馈。

例如反馈是表单输入框填写错误;因为这种反馈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的干扰。

当反馈内容针对任务过程的最终结果时,优先考虑模态反馈。

例如反馈是表单提交后的状态;因为模态反馈可以聚焦用户关注的题,清晰地让用户知道流程的最终结果状态。

c重要性忽略此反馈的后果会对当前的主要任务产生重大影响吗?

当忽略反馈内容会对当前主要任务产生重大影响时使用模态反馈。例如,虽然验证交易密码是主购买任务的一部分,但是验证交易密码非常重要,它也决定了主购买任务背后的流程是否可以继续。因此,使用模态反馈可以让用户更加关注当前的反馈内容,明确当前流程中遇到的题。

d.行业法规是否存在用户必须阅读的某些行业严格法规?

在某些行业,确实有一些严格的规定。例如,金融行业的一些公告按照监管要求必须对用户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模态反馈。

e设计规范是否有相关的设计规范?

这里主要要了解的是规范以及自己App的设计规范。主要是为了一致性,避免同类型的反馈,有的页面使用非模态反馈,有的页面使用模态反馈。

第二步设计清晰的内容

从认知方式出发

如何清晰、高效地向操作人员展示信息?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人们的认知方式,并从认知过程中寻找改进反馈内容设计的机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过程一般可分为两种“由心理活动触发”和“由环境刺激触发”。

a.由心理活动引起

该类型主要受操作者心理活动内容的影响,包括过去的经历、预期的结果、记忆的唤醒等。

例如当用户购买金融产品时,当用户点击提交按钮时,根据以往的经验,他或她会期望看到订单提交信息。这时,显示的反馈信息的内容就需要根据操作者的心理而定。认知结果匹配。

b由环境刺激引发

此型主要受环境刺激影响。与“心理活动触发”的认知结果类型相比,这种类型可以说更加被动。当用户看到视觉界面时,会经过自我感受阶段和感知阶段形成认知结果。

例如当用户第一次看到Banner轮播模块时,他会首先通过视网膜图像输入基本的视觉元素;然后将接收到的感官信息通过感知组织进行处理,形成初步的识别结果;最终形成用户自己的认知。结果。

当环境比较刺激,用户对事物熟悉了,就会积累成自己的经验,可以算是用户习惯之一。当用户下次接触到该事物时,他会通过“心理活动触发”通道来感知它。

使用认知方法设计清晰的内容

反馈设计必须遵循人们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反馈内容的传递也必须符合用户的认知结果。您可以使用前面介绍的认知方法来设计清晰的反馈内容。

例如在信息通知的“小红点”设计中,由于用户早期已经通过微信、QQ形成了认知经验,用户对小红点的认知模式从“环境刺激”转变为“心理刺激”。活动”。因此,在信息通知的反馈形式上,直接使用小红点反馈形式更符合用户的认知。

显示的反馈内容应与当前场景一致。在什么过程中,展示什么内容,而不是离开场景,展示不相关的内容。

例如购买基金产品时,当购买成功后,会将交易结果反馈给用户,并将该基金未来的盈利日期反馈给用户,以便用户对将来会发现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这种反馈信息内容是根据场景的需求进行优化的。

除了根据实际场景考虑反馈信息的内容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视觉提示来优化反馈内容,并为异常流程提供出口。

视觉提示

视觉是用户接触反馈内容的最表面的一层,但却非常重要。基于“心理活动触发”的认知原理,借助视觉提示,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到清晰的反馈内容。

例如在按钮点击状态的设计中,当用户按下按钮时,按钮会切换到准备动作。当用户将手指从按钮上移开时,按钮执行动作将被中断并恢复到原始状态。这种听话回应的暗示也是一种反馈。一种信息。

b为异常进程提供退出

不仅需要向用户反馈信息,还因为显示清晰明了;如有必要,可以提供额外的子流程入口,防止用户卡在主流程中而无法正常操作。

例如在输入金额输入框时,由于行业规则的,部分银行卡存在限额操作。当用户输入的金额超过可用限额时,信息会及时反馈给用户,并提供辅助解决方案的入口,优化反馈信息内容和主要操作流程的展示。

总而言之,反馈信息的内容必须清晰、符合用户的心理认知结果。场景化思维是设计的前提。反馈信息内容的呈现可以通过视觉提示来优化,并为异常过程提供出口。这也是反馈设计的重点。

第三步及时通知用户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顾名思义,就是指反馈信息的及时性,不仅包括出现的时机,还包括动画的持续时间。这方面也极大地影响反馈设计的成败。想象一下,用户正在执行转账操作。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操作后,他以为最后的反馈信息就是提醒转账成功了。结果,反馈信息告诉用户“今天系统正在进行维护,请明天再试”。那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哎呀。

以输入框的反馈设计为例。购买产品时,您经常需要输入金额。输入过程中,如果金额数据有误,应及时在当前页面提醒用户。而不是在用户点击“完成”关闭键盘后才提醒用户金额错误。

反馈信息必须及时,不能脱离用户的操作场景。它必须让用户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结果可能如何发展。

三、总结

反馈设计的目的是告知用户所发生的事情,以便用户了解自己操作的结果,知道系统发生的变化。

反馈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以确保反馈设计适当、清晰、及时地传达给用户。

确定适当的模式选择非模态或模态反馈。

设计清晰的内容内容符合认知原理,展示可以通过视觉语言、流程引导、场景等方式让用户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及时通知用户选择合适的出现和消失时间。

添加一名作者

本文经mufly授权,发表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篇讲解关于谈谈反馈设计怎么做,和一些信息反馈相关题,希望帮帮助到大家。

本文地址:http://gz1978.com/post/21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